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站内搜索:
日本油研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液压文章资讯 > 液压机械文章资讯

双元型组织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实证研究

时间:2019-12-21 18:45:51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3
简介: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关注,动态能力理论尝试探索解释“组织能力与外界环境相匹配”的问题。学者们从理论层面提出企业动态能力可以帮助建立双元型组织(AmbidextrousOrganization),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关注,动态能力理论尝试探索解释“组织能力与外界环境相匹配”的问题。学者们从理论层面提出企业动态能力可以帮助建立双元型组织(AmbidextrousOrganization),能够不断地通过变革手段提升现有能力在成熟中市场竞争,以及通过创造性破坏的变革手段再造能力从而在新的市场中竞争,并不断地整合和重构组织的技能与资源进而与变化的环境相匹配(TushmanO'Reilly,1997;Jansenetal.,2006;Teece,2007;O'ReillyTushman,2008)。因此,如何通过研究企业动态能力和绩效间关系的机制和路径从而构建双元型组织的竞争优势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梳理国内外后,发现以往*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73005,7117319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

  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动态能力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形成机理与构建机制、动态能力和绩效间关系、动态能力理论在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组织变革、社会责任和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等。在此基础上,学术界已经认同动态能力能够促进绩效提升的观点。因此,一些学者尝试研究动态能力到绩效的中介变量,如社会资本(BlylerCo££,2003)、运营能力与外界环境的匹配适应度(Pavlou,2004)、包含战略制定、执行、监控、调整的战略过程(曹红军等,2008)、吸收能力(NeweyZahra,2009)等,但从创新方式的角度研究动态能力和绩效间关系的机制和路径还不是很充分。

  因此,本研究以“动态能力通过怎样的创新行动提升企业绩效”为研究出发点,聚焦于动态能力的绩效机制,以Day和Wensley(1988)的研究为理论基础,借鉴Teece(2007)和焦豪等(2008)的观点,识别了动态能力的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组织柔性能力和技术柔性能力等四种类型,引人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作为中介变量,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考察企业通过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来构建双元型组织以提升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机制和路径。此外,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作为企业动态能力和绩效的中介变量,二者之间关系也会影响企业绩效。企业通过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匹配实现绩效的提升得到了学者种方式可以实现匹配,其一可能是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活动在企业内部越平衡越好,会控制经营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绩效;其二可能是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活动在企业内部越多越有效,因为二者会产生杠杆效应,可以互相促进以提升绩效。这两种方式在企业内部可能同时并存,也可能只存在一种。因此,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二者间的关系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基于动态能力理和长期竞争优势。接下来的文章结构是:首先,建立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提出研究假设;第二,描述了样本选取和数据搜集的过程,对研究变量的测量进行解释;第三,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了基本假设,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第四,总结研究结论,叙述研究启示和研究局限,并对进一步研究作进行展望。

  二、综述与假设提出(一)研究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发表了《评估有利条件:一个诊断竞争优势的框架》,提出了如所示的理论模型,即SPP范和适应性导向(Adaptation-oriented,快速地重构组2004;武亚军,2009),以及领导过程型双元:强调高层管理者在塑造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重要角色,应具有协调不同文化和结构的双元能力,从而能够权衡短期效率和长期适应性之间的冲突,不断调整其领导风格,使不同类型的管理者匹配相适应的管理活动(O'ReillyTushman,2004;Jansenetal.,2006)。这些研究都强调了利用和探索这两类活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角色①。

  这个概念被组织学习领域以及战略管理领域的学者所米纳。Benner和Tushman(2003)更应用利用和探索理念于创新领域,按照创新程度和知识基础的不同,提出了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并指出其是组织获得与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Jansen定位优势绩效结果市埸角g标a邝吸琢价值BUBffe容指标t列M的币。诂投资U构迮行续龟,忧势|图I免争化势的表通机DuyWensley.988J务;而后者承认顾客有超越现有产品和服务的需要,经常定期寻找与接触新市场中的新客户以有效利用新市场中的新机会。(3)从产品层次的定位,前者通过提高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效率,不断地为顾客筛选、提供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此外,也定期地对现有产品和服务实施小的改进,以在本地(现有)市场引进改进过的产品和服务。而后者则不断发明新的产品和服务,愿意对那些(对本公司来讲)完全新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商业化推广,也在本地(现有)市场上试验新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活动也存在着联系:低成本战略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利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潜在效益,强调不断改进现有能力、产品和服务,这些都是利用式创新活动的功效;然而,探索式创新也可以带来成本的巨大改进,如“精益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等。此夕卜,差异化战略通过设计超级独特的产品特色、顾客服务和品牌形象,给顾客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产品。然而,这种市场驱动型的差异化战略忽略了企业必须保持生产效率的要求,差异化战略也不得不优化利用现有流程与资源从而最大化地获取利润。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本文提出的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活动就是定位优势的一些具体实现方式。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模型的理论基础来源于Day和Wensley(1988)关于竞争优势来源机制的描述,是对其理论模型进一步的发展研究,然后基于中国情境(Context)进行实证的探索和验证。

  (二)变量界定企业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是企业通过扫描环境发现机会,并据此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以修正运营操作能力从而适应动态复杂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16-to,2010体特征是:(1)动态能力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创新性破坏”创造一系列新的有价值资源,具体通过资源和运营惯例的重新架构与组合。(2)动态能力本质等(2006)进一步延伸了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概念,并指出其是双元型组织的显著特征。利用式创新(ExploitativeInnovation)特别强调通过质量的持续改进,不断延伸现有的技术和知识,扩展现有产品和服务,提高现有产品的利用率和营销策略的效率,是为了满足当前的顾客需求和市场需求;探索式创新(ExploratoryInnovation)与复杂搜寻、基础研究、创新、变异、风险承受有关,不断追求新知识和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是为了满足潜在或新兴的顾客需要和市场需求。

  绩效是企业达成特定目标的程度,是一个多维构念。评估绩效的方式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加以衡量,现有研究大多是采用企业获利率、营业额成长率、利润增长率、投资回报率或资产回报率等财务性指标来作为衡量绩效的方法(人扣3116加——ma,2001)。然而,绩效不只包括财务方面的指标,还应该包含那些长期地影响组织运作的非财务指标,例如市场增长、品牌知名度、产品与过程创新、企业形象与声誉、顾客满意度和社会责任承担等因素(Dowlatshahi Cao,2006)。本研究对绩效指标的测量采用了主观评价的相对绩效测量法来测量绩效。其中,企业绩效分为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短期绩效用财务绩效来衡量,长期绩效用竞争优势来衡量(FangZou,2009)。其中,短期财务绩效是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Subramani,2004)。

  (三)企业动态能力与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的关系企业动态能力对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是否有积极显著影响是企业动态能力通过创新实现绩效提升的前提。相关研究发现企业动态能力会促进创新的产生。在Teece(2007)研究的基础上,Ellonen、Wikstromb和Jantunen(2009)运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发现芬兰和瑞士的来自于出版行业的4家在线报纸服务企业通过感知机会的能力、抓住机会的能力以及重构资源的能力进行了结构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活动,如新的细分市场的开拓和对现有目标市场竞争手段的改进。‘Connor(2008)从系统理论与创新理论出发考虑动态能力在企业中的系统性角色,认为动态能力是促进企业进行重大创新的触发器。企业动态能力促进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产生主要经过以下3种路径。

  第一,作为企业动态能力绩效机制的前提,机会识别能力帮助企业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推动信息和知识在企业内部的传播与扩散,促进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活动的产生。由于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某一个或几个阶段,必须和供应商、顾客、联盟伙伴等利益相关者进行交互(Hambrick,1982)。通过与外界建立良好网络关系,不仅便于获取各个稀缺资源进行内部创新,而且通过组织间深度互动有助于互相信任,保证企业间协同创新活动的实现,如风险投资商的社会资本会推动知识在企业内部的转移和扩散,促进创业型企业开放式创新活动的实施(Weber Weber,2007)。因此,通过和利益相关者的动态积极交互,企业能够识别和获取对企业运营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最终会促进企业内部的创新行动,从而创造与提供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具体实现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其一,企业将相对显性的知识进行编码,存储于文档或结构化的数据库中,便于组织成员获取和使用,这样可以提高既有知识的使用效率,促进既有知识的周期性重复使用,从而有助于既有知识的改进,可以促进利用式创新的产生;其二,由于知识和人是不可分割的,相对隐性的知识存储于关键员工的头脑和人际网络中,可以通过鼓励人际交流来共享这种隐性知识。面对面沟通的人际交流便于隐性知识的传递,可以促进直觉和创意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构想,对以新知识创造为主要内容的探索式创新有促进作用。

  第二,作为动态能力绩效机制的实现手段,整合重构能力通过重组内部知识推动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的实现。如Borch和Madsen(2007)提出有利于中小企业占据优势创业位置的4种动态能力,包括内外部配置与整合能力、资源获取能力、网络能力与战略性路径结盟能力,实证研究发现这些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战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会促进其内部知识的重构与相应创新活动。在东方文化情境下,Lee和Kelley(2008)通过对两个韩国企业的比较案例研究,发现以项目经理为基础和以重构知识为主要特征的动态能力是企业创新活动的核心推动力量。综合起来,企业应当依靠以企业家为核心的高层领导行为的推动,强化员工的知识整合与工商理理论论坛重构意识,激发知识整合与重构的欲望和动力,最终通过整合重构能力实现组织内外部知识、新旧知识的整合、各部门零散知识的整合与重构,提升组织整体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造能力,推动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活动在企业内部的顺利开展。

  第三,作为动态能力绩效机制的支撑机制,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通过技术模块化和组织结构扁平化支持企业内部的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活动。如Hendenson和Cockbum(1994)通过对医药行业的研究,发现技术研发能力的柔性化和新药开发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积极联系。Hemphill(1996)在研究组织柔性对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现组织柔性要求组织结构需要遵循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有利于内部资源的重新组合,凭借内部调适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Eisen-hardt等(2010)也认为组织结构柔性化能使组织不断改进以适应不可预见的外部环境。因此,具有柔性能力的企业能够通过技术模块化和组织结构扁平化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扩展资源的使用范围,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及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不仅成功地实现局部的持续改进,而且还可以涉足新的产品市场领域和开发新的产品组合,有利于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企业通过扫描外界环境发现可行性机会,在这个阶段企业领导人可以显著地实施探索式创新的相关活动,最大化地利用新机会带来的先发优势。当已经通过探索式创新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雏形后,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式创新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新技术和新产品,最终完全赢得顾客(Zollo Winter,2002)。成功的公司可以凭借着自身的网络和利益相关者联系进行创新活动,也可以同时开发与利用当前的知识,以及探索与发展新的知识(Castiaux,2007)。因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企业动态能力及其机会识别能力维度、整合重构能力维度、组织柔性能力维度和技术柔性能力维度对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有积极的显著影响。

  (四)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与绩效的关系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外部生存环境的剧烈变化,企业必须通过开发与利用现有的能力,以及探索适应新环境的新能力,从而进行变革与更新。

  March(1991)提出的“利用和探索”的观念给予从事组织和战略管理领域、创新领域及创业领域研究的学者很大的启迪(LevinthalMarch,1993)。组织需要在各个部门中发展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从而提升绩效,如对于先行者和防守者而言,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由效率和效果为组成要素的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Auh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可以从不同方面提升企业的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利用式创新以企业现有技术能力和知识存量为基础,强调对现有技术能力和知识进行改进和完善,最终改进现有的产品设计、拓展现有的运营知识和技能、扩张和拓宽现有的产品线和产品组合、提升现有分销渠道的效率、改进现有促销手段的效果,为现有市场中的顾客群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充裕的价值传递。相反地,探索式创新是一种更大幅度、剧烈式的创新行为,强调获取和创造全新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力求超越企业现有的技术能力存量及相应的知识基础,最终研发新技术来设计新产品、开辟新的细分市场、发展新的分销渠道、采用新的促销手段、为新市场中的顾客群体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综上所述,利用式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当前运营效率,增加当期绩效水平;探索式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未来收益,增强长期竞争能力以在市场上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因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2: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有积极的显著影响。

  (五)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中介效应与传统静态的资源与能力相比,动态能力是一种更高阶的能力,是企业识别环境变化发现新的机会,进而通过重新配置与组合现有资源和能力以进行创新以构建适应新环境能力的能力,能够使企业原有资源和能力随时间变化而改变(Winter,2003)。Liao、Kickul和Ma(2009)以120家互联网企业为例,考察了资源存量、动态能力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发现由机会识别和机会获取构成的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动态能力通过对资源的整合与重构,实现以对现有产品和技术不断利用与开发以及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不断探索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其产出成果是资源和运营操作惯例的重新架构与组合,最终获得短期绩效的优秀表现和长期的持续竞争优势(Teece,2007)。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了企业现有知识资源和管理的变革性转换,或者是渐进式的,或者是剧烈式的。其中,利用式创新不断延伸现有的技术和知识以扩展现有产品和服务,探索式创新不断追求新知识和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Jansenetal.,2006)。Dhaliwal(2000)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论断:通过对亚洲女性企业家的实地访谈研究,发现创业过程中企业必须不断识别环境中的机会,进而通过内部资源的调整来捕捉这个机会。内部资源的调整过程充满着多种形式的创新,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或者平缓,或者激烈。因此,可以发现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在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此外,虽然企业动态能力对绩效有正向的影响关系(Teece,Pisano Shuen,1997;Wu,2010),但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可能是不同的(EisenhardtandMartin,2000)。因为动态能力的建设需要企业投资很多的资源,这些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成本包袱,从而可能会抵消动态能力所带给企业的绩效改进(Winter,2003)。因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是企业绩效的关键驱动要素,在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起中介效应,但对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影响路径可能不同。

  (六)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匹配方式1.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是指如果企业在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之间资源分配匹配的情形下,会控制经营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绩效。相反地,如果企业过分地偏重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中的一种,就会增加经营风险,削弱企业绩效(LevinthalMarch,1993;March,1991)。这种情况是从一维线性的视角出发,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活动被看作是连续谱的两端。由于二者会互相竞争资源,企业需要在二者间进行取舍和平衡以寻求最适合企业的一种分配方式。

  当企业过分注重利用式创新时,可能会陷人企业现有能力陈旧过时的风险。这种类型的企业可能会通过对现在市场和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利用赢得短期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是短暂与不持续的,因为当新的市场与技术变革到来的时候,企业会措手不及,没有新的能力与新的环境相匹配(Tush-man Anderson,1986)。在这种情况下,现存能力可能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和“核心刚性”的作用会变得相对过时,会导致“能力陷阱”,这些都会阻止企业学习与更新现有能力。相反地,由于新产品的搜寻、试验与研发是需要很多资金与人力的投人,当企业过分强调探索式创新时,企业可能会陷人得不到合适回报的风险。如果只注重研究,而不注重对新产品市场营销和推广等配套支持活动的投人,可能会陷人“创新两难”的困境,却为他人做嫁衣,让其他竞争者或者跟随者得利(ChristensenRaynor,2003)。Utterback(1994)也强调了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或者市场的时候,必须要关注企业的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财务投资能力,从而当新产品开发后就可以很快进行市场化的推广。

  总而言之,企业的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是相互对照的两类活动(March,1991)。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利用式创新主要关注当下生存,而探索式创新主要关注未来发展,它们会互相竞争企业本身有限的资源。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相互平衡,对二者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把握好当下与未来。因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4: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会对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

  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乘积效应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乘积效应认为企业的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活动都比较强的话,二者可以互相促进以提升绩效。这种情况是从二维平面的视角出发,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活动被看作是互相垂直与相互独立的两种活动,企业可以同时追求高水平的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活动。

  首先,利用式创新会对探索式创新产生积极效果,主要是由于高程度的利用式创新经常能够改进企业探索新知识和发展新资源的效果,会促进新产品的发明和在新市场中的成功市场化。企业重复不间断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资源,管理层会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与资源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管理层会在有计划和有控制的范围内发起重构现有知识与资源的活动,会促进探索式创新的有效开展创新类型IS丨用式创新S探索式剖新企业绩效B短明射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工商理理论论坛(KogutZander,1992)。企业对利用式创新流程的精通会有利于对外部新知识与资源的有效吸收,这种吸收能力能够促进组织变革与更新,也可以促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成功商业化(Cohen Levin-thal,1990)。其次,高程度的探索式创新流程能够促进对现有产品和市场营销策略的进一步成功改善,成功地研发一个产品或者技术能提升同一个公司其他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例如,苹果电脑公司最近iPod产品的成功使其Apple品牌具有了新的活力,也对其传统的硬件和软件业务产生了正面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组织的知识和惯例可能在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之间产生杠杆效应,高程度的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可能互相促进。因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5: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乘积效应会对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

  至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中介过程模型,来解释组织中动态能力通过什么类型的创新行动提升企业绩效的过程机理和具体路径(如所示)。为了验证这一模型,我们将采用大样本问卷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

  三、研究方法(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为了从源头上保证数据质量,根据研究问题和访谈研究的结果,确立了研究取样的标准。首先,由于研究问题是探讨企业:(1)如何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者(2)重塑企业所处的生态环境,创造一片“蓝海”市场,所以样本企业一般要求处在不是太稳定的环境中,或者至少要面临这方面的挑战。其次,由于动态能力在企业中需要培育和激活,所以样本企业至少要存活一段时间。最终,根据便利性、代表性、可行性原则,选择的样本条件为:(1)至少正式成立并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企业。(2)样本企业动态能力t机会iHSi〗能力5整合重构能力S组织柔性能力3技术柔性能力困2论文的研究椟型企业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经营实体,而非总公司下面的一个分厂或者子公司。问卷由熟悉企业情况的相关人员填写,如企业的总裁、总经理和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填写(如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及战略发展部经理等)。

  为了尽可能获得有效数据,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先确定一定范围的样本母体,然后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原则来收集数据。研究样本主要取自上海、杭州、南京、河南、山西以及北京等地的企业,以这些样本企业作为实证研究的分析对象。问卷由在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进修EMBA和MBA学位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山西省某市经济开发区的企业中、高层人员以及作者借助个人与学习团队的人际网络所覆盖的企业高层人员填写。在发放调查问卷时,要求答题人以匿名的方式填写。为了保证问卷结构的合理,对问卷设计采取了访谈、设计、小规模发放、问卷修改的方式。问卷发放采用现场访谈发放、邮寄方法、网络在线问卷和电子邮件发放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保证样本数量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现场访谈发放保证了问卷填写和回收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其他非现场发放方式问卷的回收率,首先电话联系抽样框架内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告诉他们本研究的目的,并恳求参与合作。在取得联系后的1周内发出了电子邮件以及邮寄纸质问卷。1周后,又一次电话联系进行提醒,从而确认被访者收到电子版、纸质版的调查问卷并恳请他们予以支持和帮助。这几种方式配合使用,保证了调查问卷尽可能最大程度上顺利回收,也保证了问卷填写的有效性。

  份,前后历时8个月,共发放问卷500份,实际回收问卷180份,剔除没有填写完整与非正常性填答等不合格的18份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162份,有效回收率为32.4%.样本主要来源于长三角地区,尤其以上海和浙江地区居多,占总样本的74.7%.企业员工数则以1000人及以上居多,占总样本的41.4%,其他的集中在101~500人区域,占总样本的24.1%.企业的年限以21年及以上为主,占总样本的32.1%,其他的集中在6~10年区域,占总样本的22.2%.企业性质主要以三资企业(如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分别占总样本的40.7%和39.5%,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占总样本的19.8%.企业所处的产业类型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和传统制造产业,分别占总样本的40.1%和32.7%,商贸服务业和建筑房产业分别占总样本的20.4%和6.8%.问卷填写人学历主要集中为本科与硕士,分别占总人数的59.3%和35.8%.作为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年限主要集中在4~9年,占总人数的36.4%.这表明被调查者具有高层次学历,也拥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对问卷的基本内容比较熟悉,其应答准确性较高。

  此外,为了检查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应答偏差(ResponseBias),通过SPSS 16.0统计软件比较被调查者中早期回答者(EarlyRespondents,前25%回收的问卷)和晚期回答者(LateRespondents,最后25%回收的问卷)是否存在差异(ArmstrongOverton,。该方法假设把晚期回答调查问卷者看成是同没有回答调查问卷者相近的样本。对照比较两组后,发现两组的控制变量公司经营所在地、公司性质、公司年龄、公司规模、公司产业类型和公司战略类型在5%的置信区间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初步说明该样本没有显著的无应答造成的偏差。

  因此,在本研究中不存在应答偏差的问题。

  最后,由于在问卷调查时,所有问项在均由同一填写者填写的情况下,就会容易出现同源偏差(CommonMethodVariance)的问题。本研究米用Podsa-koff和Organ(1986)建议的统计方法进行样本数据的检验。运用哈曼(Harman)单因子检测方法对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分,反映了数据同源偏差的量。在本研究中,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分,占到的载荷量并没有占到多数,保证可能存在的同源偏差基本不会影响研究结论。

  问卷的测量项目基于李克特量表法进行设计,即题项问题由针对某种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测量指标采用6级打分法。为确保测量的效度和信度,在变量操作性定义及衡量方法上,主要采用自国外已发表学术论文中的量表。运用“双向翻译”的方法,先由研究者将这些量表翻译成中文,再由精通英语的专家翻译成英文。此外,在问卷正式定稿与调查之前,邀请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企业管理领域的教授对问卷进行阅读,以评估问卷设计及用词上的适当性,再根据他们提供的意见修订成最后定稿的问卷。

  企业动态能力从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4个方面来衡量,共18个测量项目。对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度量主要Jansen等(2006)的研究,共14个测量项目。对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采取了以下的计算步骤:首先,计算了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各个测量项目差值的绝对值,发现数值大小从0到5分布。接着,用5减去各个测量项目差值的绝对值,得到新的数据,然后带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处理。这样的话,数据表中的高数值就代表企业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活动平衡匹配的情况比较好,反之亦然。对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乘积效应采取了以下的计算步骤:首先,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对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各个测量项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对标准化处理后的各个测量项目数值进行相乘,得到新的数据,然后带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处理。绩效研究,从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两个方面来衡量,共9个测量项目。

  控制变量包括:(1)公司主要业务经营所在地:长三角地区、京津唐地区、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等5个地区。(2)公司性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4种企业类型。

  (3)公司年龄:5年及以下、6~10年、11~15年、16~20年、21年及以上等5个阶段。⑷公司规模:50人及以人及以上等5个范围。(5)公司主要业务所属产业类型按高科技、传统制造、建筑与房产、商贸和服务以及其他等范围来划分……6)公司战略类型(MileSnow,:探索型、防御型、分析型和反应型策略。在决定是否把控制变量放人结构方程模型之前,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One-wayANOVA)。结果表明:在检验企业动态能力对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的影响时,需要考虑的控制变量包括年龄和战略类型;在检验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长期竞争优势时,需要考虑的控制变量包括年龄和规模。

  工商理理论论坛四、研究结果与讨论本部分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综合运用修正后项目总相关系数、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方差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LeastSquare,PLS)的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SEM)②,构造出企业动态能力、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以及绩效间的整合分析框架,系统地剖析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特别是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在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间的中介效应、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及乘积效应,从而检验假设。

  (一)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检验米用修正后项目总相关系数(Correct-ed-ItemTotalCorrelation)方法净化企业动态能力、利表1企业动态能力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因子测度变量(外显变量)因子荷重OSC1:产业规律认知OSC2:提前应对环境变化OSC3:与顾客互动OSC4:与竞争者互动OSC5:与利益相关者互动IRC1:政策与制度支持创新IRC2:创新型企业文化IRC3:奖励员工创新与变革OFC1:工作的灵活性OFC2:工作模式自由度OFC3:沟通渠道畅通与否OFC4:战略转变速度的相对程度:现有技术和现有产品线的匹配度TFC2:现有技术和现有产品的匹配度TFC3:现有技术和现有顾客的匹配度TFC4:技术的模块化程度特征值方差解释累计方差解释注: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正交的方差极大法旋转;经过了5次迭代。

  表2利用式与探索式创新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因子测度变量(外显变量)因子负荷不断地为顾客筛选、提供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定期地对现有产品和服务实施小的改进利用在本地(现有)市场引进改进过的产品和服务式创改进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效率新最大化地通过规模效应开发利用现有市场不断扩大对现有客户的服务内部流程低成本化是一个重要的目标承认顾客有超越现有产品和服务的需要不断发明新的产品和服务探索式创新在本地(现有)市场上试验新的产品和服务愿意对那些(对我们公司来讲)完全新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商业化推广经常有效利用那些新市场中的新机会定期开发使用新的分销渠道定期寻找与接触新市场中的新客户特征值方差解释累计方差解释注: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正交的方差极大法旋转。经过了3次迭代。

  表3企业绩效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因子测度变量(外显变量)因子负荷SFP1:投资回报率短期财务SFP2:资产回报率绩效SFP3:销售回报率SFP4:利润增长率长期竞争优势LCA1:对市场的反应速度LCA3:客户对产品/服务价值的评价LCA4:创新的速度特征值方差解释累计方差解释注: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正交的方差极大法旋转;经过了3次迭代。

  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绩效的测量项目,并利用Cronbach'sa系数进一步检验问卷信度(Churchill Peter,1984)。结果显示各测量项目有较高信度,符合量表的基本测量要求。效度检验主要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首先使用SPSS 16.0对研究变量的测量项目做探索性因素分析,确立和验证量表各维度的划分;然后利用AMOS18.0对其做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检查各构面是否具有足够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

  由于研究变量的测量项目有的来自于调查访谈,有的来自过去,其他学者也曾使用这些项目测量相关的变量,本研究在最终确认问卷之前,通过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预试并修正问卷的部分提法与内容,因此问卷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和KMO值都符合要求,但是“员工创造力”和“员工冒险和首创精神”两个测量项目存在交叉载荷现象。根据陈晓萍等(2008)的建议,删去这两个测量项目,然后再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同样,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企业绩效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如表2和表3所示。此外,还对研究构念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加以验证。根据Joreskog(1993)和黄芳铭(2005)的建议,采用AMOS18.0表4多模型拟合情况汇总绝对拟合指数相对拟合指数测量模型动态能力四因素模型利用式与探索式创新二因素模型企业绩效二因素模型表6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与平均提炼方差(AVE)的平方根变量均值标准差12345678机会识别值的平方根。胃软件进行量表模型整体拟合优度检验,根据绝对与相对拟合指标删除测量项目,整体拟合情况汇总如表4所示,表明理论模型与数据拟合度非常好。

  (二)整体测量模型的检验当采用李克特量表时,最常用的是利用a系数以及综合信度系数(CompositeRelability)来测量同一建构下各项目间的一致性。从表5可以看出,测度模型的综合信度也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其中,变量中最低的a系数为0.850,最低的综合信度系数为0.897.因此,本测量采用的量表具有较高信度,表明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除了对测试模型的信度(内部一致性)进行检测之外,本部分也对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进行了检验,以确保每个多指标量表体系都能够充分而适当地捕获或描述特定概念的内涵。

  一般而言,对于所有测度指标而言,标准化的因子负荷要高于有关研究所建议的最低Zeller,。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测量项的标准化因子负荷最小为0.774,高于0.707的最低要求,而且都具有较强的统计显著性(P< 0.005),充分显示了极强的收敛效度。同时,本项研究中每个潜变量的平均提炼变差如表6所示,表明这个条件也能够较好地满足,充分体现了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判别效度。

  (三)整体结构模型的检验本部分运用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构造出企业动态能力、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及绩效间的整合分析框架,系统地剖析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根据整体结构模型的验证结果,可以得知潜在内生变量:长期竞争优势、短期财务绩效、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R2分别为0.618、0.302、0.560和0.393,显示具有较强预测能力气对于利用式创新而言,机会识别能力对利用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P=0.137,p<0.1);整合重构能力对利用式创新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P=0.219,p< 0.05);技术柔性能力对利用式创新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P=0.401,p<0.001)。对于探索式创新而言,组织柔性能力对探索式创新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P= 0.247,p<0.05);技术柔性能力对探索式创新也有显著的此外,除了收敛效度以外,各个潜变量还应该表现出较高的区别效度。为了确保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内涵和实证方面的差异,模型中每个潜变量的AVE的平方根应该大于该概念与其他概念的相关系数(Fornell Larcker,1981)。对模型中主要构念的各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计算两两之间的相关关系,表5各个潜变量的a系数、综合信度系数和AVE研究变量a系数综合信度系数平均提炼方差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组织柔性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短期财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双元型组织免争优势的构建路径:基子动态能力理论的卖证研究工商理理论论坛正向影响关系(P=0.319,p<0.05)。研究结果说明动态能力有助于企业实施资源整合与重构过程,有利于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开展,这和Teece(2007)及Alexander和Per(2009)的观点相一致:企业动态能力就是通过对企业现有资源基(ResourceBase)的改进与变革,最终在企业内部建立适应新环境的新能力。

  对于短期财务绩效而言,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短期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P =0.415,<0.001;(3=0.195,<0.1);对于长期竞争优势而言,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长期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3=0.460,p<0.001;3=0.259,p<0.05)。无论从路径系数还是从显著程度上来看,利用式创新对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正向影响都比探索式创新强,可能是由于文化背景、教育方式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原因:第一,文化背景的影响。“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等传统习俗可能从主观方面抑制了企业进行探索式创新的意愿。为了规避风险,企业更愿意进行循序渐进的利用式创新。第二,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目前针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模式设计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如目前从小学开始,到中学、大学,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脱离实际生活,普遍缺乏想象力和挑战性。这些会对企业内部的员工造成不愿意进行探索式创新。第三,知识产权方面的原因。由于知识产权的问题,导致企业没有动力进行探索式创新,而更愿意进行利用式创新。由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因,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愿意投资新产品开发和开发新的顾客,更愿意采取利用式创新活动模仿别的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来维持现有顾客。此外,由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组成的三资企业的母公司跨国企业由于怕技术外泄导致领先地位的丧失,也不愿意在东道国采取探索式创新的形式进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而是转让尚未使用亦不准备使用的技术,或者转让正在使用但即将放弃使用的技术给这些三资企业,这就使得三资企业只能进行技术改进等利用式创新活动。

  (四)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中介效应上文分析了动态能力与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之间的关系,也分析了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影响,接下来米用Baron和Kenny(1986)的方法检验利用式和探索式创新在动态能力与绩效间存在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如下所述。

  1.利用式创新在企业动态能力与短期财务绩效间中介效应的检验整体结构模型显示利用式创新可能在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和短期财务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接下来根据Liang等(2007)的建议再运行PLS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如表7所示。发现:(1)利用式创新在机会识别能力和短期财务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实现路径为:机会识别能力―利用式创新―短期财务绩效。(2)利用式创新在整合重构能力和短期财务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实现路径为:整合重构能力―利用式创新―短期财务绩效。(3)利用式创新表7利用式创新在企业动态能力与短期财务绩效间的中介效应步骤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3值成立条件步骤一自变量因变量31应具显著性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柔性能力短期财务绩效步骤二自变量中介变量32应具显著性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利用式创新自变量因变量34应具显著机会识别能力性;整合重构能力短期财务绩效技术柔性能力33不具显著中介变量性,完全中介效应成立;33具利用式创新显著性,中介效应部分成立。

  表8利用式创新在企业动态能力与长期竞争优势间的中介效应步骤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3值成立条件步骤一自变量因变量31应具显著性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柔性能力长期竞争优势步骤二自变量中介变量32应具显著性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利用式创新短期财务绩效步骤三自变量因变量34应具显著性;33不具显者性,完全中介效应成立;33具显著性,中介效应部分成立。

  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柔性能力长期竞争优势中介变量利用式创新短期财务绩效在技术柔性能力和短期财务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实现路径为:技术柔性能力4利用式创新4短期财务绩效。

  利用式创新在企业动态能力与长期竞争优势间中介效应的检验按照相同程序检验中介效应,如表8所示。发现:(1)利用式创新与短期财务绩效在机会识别能力和长期竞争优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实现路径为:机会识别能力4利用式创新4长期竞争优势,或者机会识别能力4利用式创新4短期财务绩效4长期竞争优势。(2)利用式创新与短期财务绩效在整合重构能力和长期竞争优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实现路径为:整合重构能力4利用式创新4长期竞争优势,或者整合重构能力4利用式创新4短期财务绩效4长期竞争优势。(3)利用式创新与短期财务绩效在技术柔性能力与长期竞争优势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实现路径为:技术柔性能力4长期竞争优势,或者技术柔性能力4利用式创新4长期竞争优势,或者技术柔性能力4利用式创新4短期财务绩效4长期竞争优势。

  探索式创新在企业动态能力与长期竞争优势间中介效应的检验按照相同程序检验中介效应,如表9所示。发现:(1)探索式创新与短期财务绩效在组织柔性能力和长期竞争优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实现路径为:组织柔性能力4长期竞争优势,或者组织柔性能力4探索式创新4长期竞争优势,或者组织柔性能力4探索式创新4短期财务绩效4长期竞争优势。(2)探索式创新与短期财务绩效在技术柔性能力和长期竞争优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实现路径为:技术柔表9探索式创新在企业动态能力与长期竞争优势间的中介效应步骤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e值成立条件步骤一自变量因变量31应具显著性组织柔性能力技术柔性能力长期竞争优势步骤二自变量中介变量32应具显著性组织柔性能力技术柔性能力探索式创新短期财务绩效步骤三自变量因变量34应具显著性;33不具显著性,完全中介效应成立;33具显著性,中介效应部分成立组织柔性能力技术柔性能力长期竞争优势中介变量探索式创新短期财务绩效性能力4长期竞争优势,或者技术柔性能力4探索式创新4长期竞争优势,或者技术柔性能力4探索式创新4短期财务绩效4长期竞争优势。

  因此,企业感知解析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发现机会是企业动态能力绩效机制的首要环节。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需要敏锐地把握涌现的机会,警觉地及时纠正错误决策。在此基础上,企业动态能力的整合重构维度会不断延伸现有的技术和知识,扩展现有产品和服务,提高现有产品的利用率和营销策略的效率,以及不断追求新知识和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活动,最终提升绩效。企业动态能力作为使组织内部财产性资源与知识性资源与外部环境之间相匹配的一种能力,通过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活动实现对现有资源和运营惯例的重新架构与组合,促使企业现有运营能力形式从现有状态变为更适应新环境的另一个状态,从而使企业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需要。

  (五)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匹配方式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检验显示: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对长期竞争优势有弱显著的正向影响(P=0.209,p<0.1),但是对短期财务绩效没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关系(P=-0.094,t=0.508)。因此,对于长期竞争优势而言,通过增加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整体结构模型对长期竞争优势的解释力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对长期竞争优势的R2从0.618增加到0.627.通过进行比较新旧模型的F检验,发现对长期竞争优势的解释力度在0.001的水平下显著增加。此外,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乘积效应检验显示: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乘积效应对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都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183,t=1.133;P=-0.111,t=1.227)。

  根据本研究样本的数据处理结果,发现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如果企业能够很好地对当前利用式创新和未来探索式创新进行匹配与平衡的话,企业会取得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因为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可以使企业免除遭遇“现有能力陈旧过时”和“创新两难困境”的情况,从而增强在市场中的绩效表现。企业既需要通过利用式创新复制、改进和完善已有技能到已有工商理理论论坛领域的经营活动,不断增加已有市场上客户的满意感,增加顾客忠诚感。此外,由于顾客需求变化的多样性和行业中竞争态势的此消彼长,企业在开发和完善已有产品和技术的基础上,也需要通过探索式创新开展发现新机会和新市场的活动,通过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技术来开辟全新的市场和顾客。张玉利和李乾文(2009)认为组织既要有机会探索能力,也要同时具备相应的机会开发能力,才可以使以创新、风险承担和超前行动为特征的创业导向战略有效转化为绩效。武亚军(2009)从企业与环境的动态匹配观点出发,基于华为、联想和海尔的商业实践,提出中国本土新兴企业战略复杂一简练双重性的概念,认为中国本土新兴企业应在战略复杂性和简练性之间建立动态平衡。这些研究支持了本文的研究结果。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一)研究结论和理论贡献本研究遵循科学研究的逻辑,以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为中介变量,揭示动态能力对绩效作用的影响过程与机制,目的在于探讨动态能力、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和绩效间的影响关系。通过综述与梳理及个案深人访谈来构建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选择我国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表明动态能力的确可以通过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来构建双元型组织,最终提升组织的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利用抽样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动态能力对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对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并且无论从路径系数还是从显著程度上来看,利用式创新的影响都比探索式创新强;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在企业动态能力和绩效间的中介效应关系得到了实证检验;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保证必要的利用式创新活动以保证生产经营流程的稳定性与效率的提升,同时进行探索式创新活动不断进行实验和研发等新产品开发流程。只有平衡发展,两者兼顾,才可以事半功倍,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研究了企业动态能力和绩效间关系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指出企业动态能力的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等4个维度各自影响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途径和机制,弥补了已往研究中通常只体现企业动态能力这一整体概念在程度上差异的欠缺。进一步地,本研究引人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探讨企业动态能力、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从而揭开企业动态能力作用绩效的过程黑箱。此外,虽然O'Reilly和Tush-man(2008)提出企业动态能力可以帮助建立双元型组织,但是并没有通过案例研究或者大样本统计数据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运用大样本统计数据,实证发现企业动态能力的确能够不断地通过变革手段提升现有能力在成熟中市场竞争,以及通过创造性破坏的变革手段再造能力从而在新的市场中竞争,不断地整合和重构组织的技能与资源,实现与变化的环境相匹配,最终构建双元型组织竞争优势。简言之,本研究基于创新的视角研究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绩效的中介过程,就是双元型组织竞争优势的构建过程。第二,研究了企业动态能力绩效机制中的关键变量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二者平衡匹配才有利于企业发展。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作为企业动态能力和绩效间的中介变量,二者之间相互关系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绩效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必须对当前利用式创新和未来探索式创新进行匹配与平衡,从而避免“现有能力陈旧过时”和“创新两难困境”的情况。企业需要不断感知环境中的机会,形成一种既能适应环境缓慢变化又能适应剧烈变化的组织结构,以及通过绩效激励和信任机制构建具有一致性和适应性特征的组织情境,而且高层领导还要具备包容冲突、整合多项看似具有矛盾特征任务的能力,从而互动协同一致地整合与重构内部资源以改变现有能力与新环境相适应,在动态复杂环境中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二)管理启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探讨本研究理论意义的同时,一直寻求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建设的实践指导。对管理实践的启示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利用式和探索式创新实现企业动态能力对绩效的提升与改进。研究发现,利用式和探索式创新活动在动态能力和绩效间起中介传导的功能。具体而言,机会识别能力和整合重构能力通过利用式创新实现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提升;组织柔性能力通过探索式创新实现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提升;技术柔性能力通过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实现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提升。企业家应主动识别机会,将最新的行业变化信息和相关科技信息在组织内部分享,提升整个企业的机会识别能力。同时,在企业内部通过定期地质疑现存价值体系,鼓励会为企业带来盈利能力的创新,通过变革与重构企业内部的现有活动实现与外界环境变化相匹配。企业可以运用动态能力通过渐进式的变革手段提升现有能力,以及通过创造性破坏的变革手段再造现有能力,从而不断整合和重构组织的技能与资源与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相匹配。

  第二,通过利用式和探索式创新的匹配实现悖择。本研究发现企业保持利用式和探索式创新的匹配对长期竞争优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可以基于组织设计的方式在不同事业部内实施不同类型的创新,如把利用式和探索式活动放人内部不同的组织单元中。同时,基于组织情境在整个组织内部设计同时体现内部业务单元活动的一致性和快速重构组织内部业务单元的适应性。此外,高层管理团队运用协调不同文化和结构的能力,权衡短期效率和长期适应性之间的冲突,不断调整其领导风格,使不同类型的管理者匹配相适应的管理活动。企业既要强调控制和稳定以通过利用式创新实现短期财务绩效,也要鼓励冒险与创造以通过探索式创新获取长期收益,以利用式和探索式创新的平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尽管本研究遵循科学研究的逻辑,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局限性,这是未来相关研究应该改进的地方。首先,研究样本可能具有地域限制。样本主要来自我国长三�

汇荣流体(http://www.servo-valve.cn/)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让塑料制品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下一篇:废塑料制备绿色建材将成为新兴产业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全站热门文章
液压系统怎么进行酸洗 液压系统酸洗流程工艺及配方说

     针对液压系统的管道酸洗可以有效地将管内壁氧化物彻底清除,还能预防管壁过腐蚀、管道内壁再次锈蚀及管内残留化学反应沉积物等现象的发生,下面为大家介绍

顺序阀出现乱序、噪音如何解决

  顺序阀出现乱序如何解决:1、首先检查顺序阀是否装反。2、顺序阀设定压力不合理。在乱序位置适当提高顺序阀设定压力。比如调整到120bar。3、如果用的是流量再生阀,

液压式大包连浇小车的维修_同步系统的改造

   液压式大包连浇小车的维修_同步系统的改造 大包连浇装置是连铸机进行钢包更换,实现多炉浇注的必备装置。它运行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连铸机的生产。常用的大包连浇

分离式液压站_液压泵站

   分离式液压千斤顶液体各处的压强是一致的,这样,在平衡的系统中,比较小的活塞上面施加的压力比较小,而大的活塞上施加的压力也比较大,这样能够保持液体的静

液压泵结构和液压泵工作原理描述

  齿轮泵描述齿轮泵结构图 CB-B型齿轮泵是我国最基本最为典型的外啮合齿轮泵,该泵结构如图所示。它由前盖3、泵体2、后盖1、一对齿数相同的齿轮7和9组成。齿轮

不同的双缸同步回路

   机械同步就不说了,从简单到复杂:
1. 分流阀:准确率差,流量要选小不选大(和选女友年纪的原则相同),因为准确率是以最大流量算的。
2.

东风4型内燃机车静液压马达油封漏油原因及措施

   东风4型内燃机车静液压马达油封漏油原因及措施1.简介 东风4B、4C型机车长时间处于全负荷、高速运用状态,静液压马达油封漏故障率明显提高,静液压马达油封频繁漏

你可知道为什么液压缸的压力等级是6.3, 16, 25, 31.5M

   引言你可知道粗糙度为什么是0.8, 1.6, 3.2, 6.3, 12.5?你可知道油缸缸径为什么是63, 80, 100, 125?你可知道油缸压力为什么是6.3,

工程机械液压油箱设计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由于工程机械具有移动性的特点,所以其液压油箱的设计与普通液压油箱设计有所不同,下面就介绍下在移动式工程机械液压油箱设计中

摆线液压马达端面划伤的修复

   摆线液压马达端面划伤的修复1.简介 由于摆线液压马达是一种低速大扭矩多功能液压马达,根据工作需要在工程机械上选用十分广泛。某摆线马达,配流结构为平面配流,排

轴向柱塞泵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轴向柱塞泵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1.轴向柱塞泵 为了构成柱塞的往复运动条件,轴向柱塞泵都具有倾斜结构,所以轴向柱塞泵根据其倾斜结构的不同分为斜盘式(直轴式

多路阀的密封出现泄漏怎么办?

   多路阀的密封等设备由于长时间大扭矩机械运动,齿轮箱啮合间隙变大,造成较大的噪音及设备振动。加之密封部位长期处于高速、高温状态下运

加热炉_步进炉水平液压缸比例控制失效故障

   加热炉_步进炉水平液压缸比例控制失效故障 (1)步进炉水平液压缸的比例控制 步进炉水平缸所驱动的负载较大,具有很大的惯性。为了防止冲击,在步进炉水平缸刚启

电液伺服阀的内泄漏特性及故障在线分析

   电液伺服阀的内泄漏特性及故障在线分析 在汽轮机电液控制系统( DEH)中,作为电液转换元件电液伺服阀的作用十分重要。电液伺服阀稳定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机组的安全稳

力士乐液压启-停技术有效提高工程机械燃油经济性

     多年来,液压技术已被证明非常适合移动设备用来解决其面临的不断发展的挑战。更高的性能要求催生了压力更高的液压泵和马达。对

液压马达发热的原因及解决方式

   液压马达和液压泵是液压系统中最主要的两个发热源。液压马达是执行机构,主要执行旋转运动,是把压力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液压泵是机械能转化为压力能的过程,也

汽轮机液压故障_油动机故障现象及分析

   汽轮机液压故障_油动机故障现象及分析 DEH控制系统(数字电液控制系统)由EH油系统、DEH数字控制器以及汽轮发电机组构成。系统采用数字计算机作为控制器,电液转换

常见液压马达承受径向力和轴向力的情况

   外五星液压马达可承受较高的径向力和轴向载荷,这取决于外五星液压马达所选用的是圆锥滚子轴承。客户在选型中需要承载轴向力时可选用外五星液压马达。

液压油缸如何保养

   因为液压油缸要承受很大的压强,负载越重,它的压强就会越大,因此,做好液压油缸的保养工作是整个液压系统的维护最重要的一环。液压油缸

与发动机转速连动控制的负载敏感系统

     随着发动机的转速改变油泵流量随之变化,要求油泵控制目标补偿压差和多路阀进出口压差也随之改变,要求目标补偿压差随发动机转速

液压机工作效率提升技巧的方法有哪些

   液压机其在机械加工中很常见且会经常使用,而且又是网站产品和关键词,所以,有必要进行该产品的熟悉和了解,好让大家知道它是什么以及怎样来正确合理使用,得到预

挖掘机回转马达故障的分析及排除方法

   回转马达一、液压马达回转无力液压马达是执行机构,设在液压传动的末端,是把液压能转换为机械能,使平台回转。此马达采用轴向柱塞点接触中转速的液压马达。1、现

履带底盘与挖掘机有着重大的联系

  说到履带底盘,大家应该对其不陌生,众所周知,履带底盘在挖掘机中的应用!下面的文章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挖掘机吧!从20世纪后期开始,国际上挖掘机的生产向大型化、微型化、多

超级摆缸径向柱塞液压马达的优点

   超级内五星与普通内五星之间的优点1.原先的内五星马达受高压或冲击后经常出现的故障是轴承套碎裂。HZH超级马达通过材料与结构的改变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即使

比例多路换向阀

   比例多路换向阀 多路换向阀是指以两个以上的换向阀为主体,集安全阀、单向阀、过载闷、补油 阀、分流阀、制动阀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组合阀,它具有结构紧凑、管路简单

电磁换向阀

   电磁换向阀 电磁换向阀又称电动换向阀,简称电磁阀,它是借助电磁铁的吸 力推动阀芯移动的。 图G所示为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结构原理和职能符号。阀的两端各有

过滤器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过滤器的故障分析与排除过滤器带来的故障包括过滤效果不好给液压系统带来的故障,例如因不能很好过滤,污物进入系统带来的故障等。1.滤芯破坏变形这一故障现象表现为

多路阀实验时的注意要点

   多路阀主要是一种在工程机械,矿山,冶金等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中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的一种设备,主要是带有压力补偿的负载敏感比例换向多路阀

变频调速功率适应型液压系统的研究

   1 引言 节能一直是液压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节能型液压回路包括压力适应型回路、流量适应型回路和功率适应型回路,其中功

液压机是应用液压传动的机械之一

   液压机是利用液压传动技术进行压力加工的设备,可以用来完成各种锻压及加压成形加工。例如钢材的锻压,金属结构件的成型,塑料制品和橡胶制品的压制等。液压

文章分类
  【 液压机 】文章资讯
  【 液压系统 】文章资讯
  【 液压泵 】文章资讯
  【 液压阀 】文章资讯
  【 液压缸 】文章资讯
  【 液压马达 】文章资讯
  【 液压附件 】文章资讯
  【 工程机械 】文章资讯
热门文章排行
  • 全部
  • 本月
  • 本周
  • 今天
推荐资讯
压力不正常或所需压力不能使液压系统正常工作,那么液压机的压力问题是什么?
压力不正常或所需压力
液压机在制造工件的过程中,每个工件都具有变形阻力
液压机在制造工件的过
你知道不,隔振方法可用于减少油压机的振动
你知道不,隔振方法可用
液压机是否要有安全防护装置及保压?
液压机是否要有安全防
推荐产品
468-800-50BM/日本Azbil TACO气动元件
468-800-50BM/日本Azb
日本油研方向控制阀
日本油研方向控制阀
DSLHG-10-1-ET-A200-C-13日本油研座阀型电液换向阀
DSLHG-10-1-ET-A200-C
LSVHG-04EH-750-2P-ET-WEA-B1-20日本油研伺服阀
LSVHG-04EH-750-2P-ET
EHFBG-06-250-C-E-S-5001日本油研电液比例阀
EHFBG-06-250-C-E-S-5
PM37-06BC-3.7-A240-30日本油研PM系列电机泵
PM37-06BC-3.7-A240-3
VPVQQ-PSAW-06C-PSSO-06BA-60日本油研变量叶片泵
VPVQQ-PSAW-06C-PSSO-
ASR2-C-CXD200N-A00-12日本油研伺服电机驱动泵
ASR2-C-CXD200N-A00-1
日本油研高压柱塞泵A3H145-FR14K-10
日本油研高压柱塞泵A3
日本油研高压柱塞泵A3H56-FR01KK-10
日本油研高压柱塞泵A3
栏目最新文章